像李小龙打拳一样写作文,绝对稳准狠!
老读者看到本文作者GAUCHEWOOD的名字,一定要激动起来了,因为本文绝对将又是一篇:非常新颖、非常深刻并且逻辑叙述体系非常强大的文章!
今天GAUCHEWOOD将再次以万字娓娓道来:为什么说中文写作效率低、中世纪的教学法怎样坑人、怎样让写作关注思想而非正确……且泡上一壶清茶,慢慢看来。
”01
文科教育低效率
或许因为拒绝低垂果实
不管各界对中国的中小学教育或赞或弹,但即使是力挺中国教育的那些人,也得承认, 各个科目的表现是不平衡的。
像数学、物理、化学这样的理科科目, 也许还不能够培养出大量独创性的人才,但是知识技能掌握是相当有成效的,在国际比较中也颇为可观。 可是语文却并非如此。虽然在国际测试中是有阅读这一项,写作就无法比较了。 但是很多人都有类似北大教授饶毅的这样的看法:
中国的中小学,理科的教育其实普遍比美国的好。
我们的中文教学,对应美国的英文教学。实际上,我们的中文教学比美国的英文教学要差,可能普遍差很远。
但是细想有个隐藏的大矛盾。 对具有数千年书面文字传统的中国来说,自古的教育几乎只包含了写作和阅读两项,科举更是仅仅考写作而已。而这些理科科目反而都是在过去的一百多年内引入的。
但是如今,拥有千年积淀的科目反而成就颇低,而这些新科目却已经几乎可以与西方比肩(假如还没有胜过的话),何以至此?
文科教育的低效率,我们日常生活有大把例子。读完高中的父母,如果去辅导孩子小学时的数学,肯定不成问题吧。 但是,如果辅导小学生的作文, 很多就是读了985、211大学的父母也颇为为难。而且读完大学后却还是对于写作深感为难的成人,比例也非常高。 我们在中小学花在学写作文上的时间,不会比做数学习题少多少, 结果却是如此, 可见中国的作文教育效率有多低。从机会成本上来说, 写作文的时间还真不如用来做数学物理习题呢。(这其实也是很多高中生自然而然采取的策略)。
既然我们学校的大量学童写作能力不足。这只意味着两种可能:若不是中国孩子比西方孩子的天生语言能力差,就是我们的教学法辜负了这些孩子。
而且,正如提出多元智能理论的教授加德纳指出的:
评定学校成效的最好指标,是学生毕业后是否仍然继续使用从学校学到的知识、技能和理解。如果学生毕业后所进入的行业和学校课程毫无关系,就不禁让人质疑,这些学生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对学生到底有什么价值?对将学生托付给学校的社会,到底又有什么贡献?
所以,既然在同样的学校同样的学生的条件下, 不同学科的效能有这么大的区别,那么就说明那个较弱的学科,教学效率一定有某些问题。
如果我们认真看看我们的数学或者物理课本,必须承认,不管是知识体系、教学流程、科目结构,完全是西方国家过去那几百年发展出来的, 而他们也是使用同样的学科内容来教育他们的儿童。 也就是说,中国这些年的教育发展,其实也和科技、工业一样, 采摘的是西方文化的“低垂的果实”。这对于一个现代化世界的后来者,本也是应有之义。(当然,随着中国的发展,也开始为这个现代化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
然而,可悲的是, 在写作教育方面,我们却拒绝去摘取现代化的低垂的果实。
没有写作教学
学生只能模仿或摸索
看看孩子们的作文是怎么学的?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王荣生说:
这早就不是秘密:在中国中小学的语文课里,几乎没有写作教学。
中小学有“当堂作文”一说,但所谓“当堂作文”,只是给学生写作的时间罢了,具体的写作过程,教师通常很少顾及,更缺乏有效的指导。
一般语文老师对于作文:
一是在写之前指导学生审题。其实只是要跟学生讲清楚要“写什么”。
二来是在写作后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或者展示好的作文,或者做字句段的提升改善。 就是给学生评定“写得怎样”。
听起来好像也很正常。 现实流程中,就是老师提供下范例作文,或者干脆叫孩子去读作文选,然后出个题目,要求字数,就要求孩子在指定时间内完成。
好吧,当一个成年人被要求在期限内要完成一项你没有头绪的工作,会怎么做呢?模仿,或摸索。
而当孩子对他们做一件事情的能力没有把握时,比较成熟的孩子,就很快学会了用各种套话和套路来组合成一篇符合字数的作文, 而幼稚一些的孩子,则只好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这样作文变成是一连串的自我联想组成的意识流。这两种写法,其实都是在辛辛苦苦地凑字数。
老师从本意上说肯定是关心学生,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作文技能的,孩子的写作成绩对于语文成绩也很重要。那么为什么时至今日,还采取这种原始粗陋的教学法呢?
因为数学和物理一开始从近代西方引入,就包括了整套由浅入深的习题和概念体系,学科知识和现代教学体系是一起被引入进来。 而正是因为中文世界的写作传统远远早于西方,反而使得时至今日, 还秉持着「功夫在诗外」「文章本天成」的神秘主义看法。
在缺乏心理学知识的中世纪的教学法中, 阅读就是“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写作就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不论教授什么技能,都是制定成品直接模仿,这样要学成不成,就要看学生的造化了。
这种作文的教法,恐怕让大部分小朋友从小就失去学习作文的自信心,对自己的写作能力感到羞愧、乏善可陈,甚至于感到一无是处。
而实际上,现代的写作教育,和现代数学教育一样,并不要求能教出顶级高手,但是至少经过12年教育,每个孩子都应当学会流利完整地用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思维,就好像每个孩子都应当学会一定的数学技能一样。而且在写作学习过程中,能够感觉到乐趣而不是压力。
不然,没有课业的强制后,多数受过良好教育的成人,毕业后都会陷入“输出能力枯竭”的境地。
03类比武术教学
写出伪作品的伪能力
教学法停留在中世纪,这也是另外一种中国的传统技能--武术的学习效率低下的原因。我们可举李小龙创立截拳道的过程为例。
当初李小龙拜到叶问门下学习咏春拳时, 也和现在的孩子学写作文一样,,尽量模仿师傅的一招一式。 这样练了几年,自以为颇有所得。 但是1964年在美国遇到一位练习北少林拳的平凡武师,两人交起手时,李小龙发现他平时学到的招式很难用得上,对方也是如此:
我们两个好像是运行在不同轨道的行星。最后李小龙只能凭借自己的年轻力壮将对手用蛮力击倒。事后反思,那么他这些年的训练不是效率很低吗?这样练打脱节,没有真正的让学生们通过贴近实际的训练为真实的格斗做好必要的准备。一个身怀这些所谓杂七杂八的传统“真传”的家伙,只会遭人痛殴。
为什么辛辛苦苦练习多年的套路在事到临头没有用呢? 因为当不同的敌手在你对面出招式时,你是没有办法按部就班地思考你要用什么招式,而且对手的位置招式完全不可预测,那么事先学好的套路怎么样也不够用上,何况哪里有那个时间来想呢?
同样,写作对于孩子来说,是是一项综合了各种能力的巨大挑战:
没有其他什么事情像写作那样,需要协调与整合如此多种多样的神经发展机能和学习技能。写作需要好的构思、组织构思、把构思编码成清晰的语言、同时记住很多事(例如拼写、标点符号的规则、论据、说明)、协调手指来打键盘或写字母、计划并监控写作的质量、管理所需的物品(铅笔、参考书或电脑)和时间。写作还需要尽量集中精力,还要做出一些心理努力,还需要精神高度集中。所有这些需要必须被顺利地同步整合起来,才能成功地完成写作。
写作就像是在大脑中演出的最华丽的音乐会。因此,如果一个或几个“乐器”没有了,就将大大地削弱文字表达能力。
所以如果综合考虑身心发展水平,孩子的写作行为,其实可能比绝大多数成人的工作强度要大多了。
在这种大人们很难理解的压力下, 长期半通不通地跟着各种范文模仿,在有限时间内必须出成品,学生就会下意识地使用现成模板、陈词滥调和虚假故事来凑合成一篇看似完整的作文,学到的是一种写出伪作品的伪能力。
到了应试更严格的高中,很多学校的作文教学普遍采用一种方式:即拿出几种作文模板,让学生背熟。同时要求学生背诵若干排比句、哲理小故事,然后考试时候按照话题和模板进行组合。这样的文章在现有的评分体系下,确实有可能得高分。 但是老师在做这种教学, 学生在这种练习时,会不会有啼笑皆非之感呢?
苏联末期有个笑话,工人总结说"厂里假装发给我工资,我假装努力工作"。
而在这种作文体系下,学生假装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 老师通过打分假装给他们的想法做了评价,这是每天都在发生的大规模笑话。这带来的后果,当然就是不管大学写论文、毕业后写企划方案,甚至日常写信,很多人都会发现当初的作文成绩和实际的写作能力既不是正相关,也不是负相关,根本就是不相关。可怜少年时期的多少学习时间就这样白白浪费掉了。
这在应试为中心,模仿为教学手段的传统体系中,倒也不是新现象,不管是谁都无法逃脱,即使才华横溢得令人发指的苏轼也不能免俗: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苏轼和弟弟一起参加进士考试,苏轼以一篇《行赏忠厚之至论》金榜题名。 该篇论文中有一段话:“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此句讲:在尧当政的时候,皋陶是刑官,他将要处决一个犯人,三次定死罪,三次被尧帝赦免。其实,这纯粹是苏东坡杜撰的一个故事。考官梅尧臣读到这里,颇感疑惑,虽学富五车,也不知这一典故的由来,只好亲自问苏轼,苏回答:"想当然耳,何必须要出处。"
这"想当然耳“本来一直被当成一个苏轼的佳话。但是如果从能力测试的角度来说,苏轼其实就是为了迁就题目并给考官留下好印象,胡编故事和论据罢了。这和现在的中学生在考试时为了打动老师,编造名言,然后安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之类的生僻外国作家头上,或者编造家里的悲惨故事来打动阅卷老师(北宋的李廷彦就写下了“舍弟江南殁,家兄塞北亡”,只为讲求对仗),岂不是同样的小伎俩?
宋朝还好考的是策论,到了清朝的八股文,不仅体制僵硬,而且要代圣贤立言,于是八股文大都是一些半通不通的文字,毫无文采和气势可言。清初学者徐大椿为此写道:
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便作了欺人技。
不管是家长、学校还是孩子,花了那么多时间的作文肯定是为了学到技能,考试也是为了选拔人才,结果几方合力把作文变成了欺人技。像这样二十一世纪的技能学习效果,还比不上十一世纪的荒唐之因,就是因为考试变得低龄化、频繁化的同时,教学方法却没有变化。
典型的中国作文就变成一种非常奇特的文体,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和正常读者的心理预期完全相反,带有一种荒诞的喜感:
01读者的大脑喜欢寻找清晰的模式来理解, 而中学议论文却无谓地添加了大量抒情和引用的成分,破坏了逻辑结构,最终写出的是“带有俗套的文学化散文”
读者的大脑喜欢惊奇,这样才能被抓住注意力。 所以好的文章不仅在情节上而且在文辞上也要推陈出新。 但是这样的创新,对得分来说不牢靠,所以中学作文反而陈词滥调最极多,毫无新意可言。
读者的大脑喜欢受到情绪的打动。可是,因为作文的阅读对象是老师,而不是真正的读者,所以作文的目标都是给出这样的印象“我态度很正面,我词汇量很大,我很会引用”等等。 写多了作文,反而就失去了从读者的角度考虑的能力。
读者的大脑会下意识地希望降低认知压力,从明晰字句中迅速得到准确信息。 可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认可,学生作文反而会特别罗嗦,使用大量根本没有用处的华美句子和成语,实际上反而破坏了表达的效果。
这样混过了高中,混过了高考,才到了真正需要写作的时候,比如说写大学的论文,特别是假如去国外留学的话, 这种伪写作能力就露陷了。
前阵子颇为流行的一位耶鲁写作老师Emily Ulrich指出了中国留学生普遍学术写作能力的低下和缺失。她接触到的中国学生在写作上过于重视辞藻,而不是逻辑:
中国学生似乎都在拼命 地寻找更多表达方式去表达同一个想法,他们使用很多繁复的词汇,写冗长又饱含诗意的句子。
所以,一篇好的中文论文和英文论文的标准几乎是完全相反的,美式写作偏爱简短、干净的句子,段落篇幅也比较短,每一段只讲一个中心观点,所有观点都按照逻辑来排列。
也许由于礼貌,也许由于文化差异,她把这种中国作文式的句子叫做“包含诗意”,真是要让真正的中国诗人们已死坟中惊坐起了。
这种中式作文文风,其实就是前现代的文风。因为这位EMILY又说:
事实上,我所研究的中世纪文学也有这种特点。如果你了解你的话题,你知道你要表达什么,而且它是正确无误的,那你就可以使用多种方式来表达一个意思。
“中世纪”,这才是形容这种文风的更准确的用词,而其来源,就是中世纪的教学法。
04用现代方法来写作
学习李小龙,走出中世纪
那么,如何走出中世纪,用现代方法来写作呢?我们还是要向李小龙学习。
那次和北少林拳师的比武之后, 喜爱哲学的李小龙给他的徒弟李洪生写过信,说到要对咏春进行改良,提高力量和爆发力。但第三封信的时候,李小龙说道,已经改无可改,只得放弃。他用“精简、直接、非传统性”来概括自己开创的截拳道。
生于1940年的李小龙,其实是我们爷爷那一辈的人。但是他迅速学会了现代训练方法, 踢打摔拿综合训练,力量训练,有氧训练,抗击打训练等等.....结合他学来的咏春拳的底子, 和各种击剑步伐、跆拳道腿法等等, 打出来一片天地, 成为那个年代最摩登的武学先驱,把传统武术带出了中世纪。
中世纪文体和现代写作法的比较,就和传统武技和现代技击术的比较也是一样的。繁复的技巧,加上冗长的套路,和简洁直接的现代技巧完全相反。现代技击术每天需要和真实的敌手对抗,自然会选择直截了当的有效技法。而模仿型作文教学法,就面对的不是真实的读者,而是手握打分大权,内心一片茫然的语文老师,所以不能逃脱浮饰与套路。
05过程写作法
关注思想而非正确
同样在60年代,许多美国语文教师也发现,自己专注于纠正学生的写作错误,并不能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贾特•艾米格等研究者开始观察专业作家的写作行为。他们发现优秀的作家首先关注的是思想而不是写正确。若作家在打草稿时注重写正确,那么,写作思路就会受到干扰。渐渐地,他们发展出了新的写作教学法 ---过程写作法。
这种教学法提倡写作教学的全程指导,旨在管理学生的写作行为。整个写作教学过程,学生经历五个相关的阶段:预写作(prewriting)、打草稿(drafting)、修改(re-vising)、校订(editing)和发表(publishing)。
在“预写作阶段”学生借助头脑风暴和讨论活动全力思考, 并针对大脑中特定的读者确定自己的话题。
一旦他们选定了题目,就开始“打草稿”。
“打草稿”的时候,老师会鼓励他们先把自己的想法全部写下来,不去管是否出现写作错误或者拼写问题,也无需顾及表达形式或技术的好坏。
第三是“修改”阶段, 初稿完成后,他们复读自己的文章,并根据读者、老师和同伴的反馈意见,修改、润色。
“修改”阶段的目的在于尽可能有效地传递自己的思想,如风格、体裁、语意连贯等。
学生在订正标点、拼写和语法来实现“校订”后, 誊写、打印自己的作文。
教师组织学生编辑插图、做版面设计,将学生作文装订成册,全班人手一份,这样就成功“发表”了。
这个“过程写作法”五流程看起来卑之无甚高论,和中文世界的语文老师们的那种审题、选材、 立意、谋篇、写草稿、修改、讲评不是差不多吗?
不,表面上是都是一个个过程,但是一开始就完全不同。
最重要的是第一步,就是预写作阶段。美国学者Donarld Murry研究指出,这个阶段是过程写作法中最重要的一环,应该占据整个写作过程70%的时间。
为什么这个阶段最重要呢?
著名的德国文学家本雅明在他的《单向街》里写道:
注意阶梯! 写一篇很好的散文有三个步骤:一个是音乐的,在这个台阶上,它被构思;一个是建筑的,这时,它被建造起来;最后一个是纺织的,在这个台阶上它被织成。
所谓的音乐,其实就是写作者的构思和灵感阶段。 这几乎是决定一篇文章有没有意思的最重要的阶段。
当你已经成功地抓住了你的灵感, 那么后面的那个建筑部分并不太难。我们从小的作文训练,那些总分总啦,破题承题之类的技术训练,就可以用来把这个灵感固化下来,变成有逻辑有结构的文字。建筑可不是白白被称为凝固的音乐的呀。
那个纺织部分,则也和所有的手工技艺一样,“唯手熟耳”,需要按照经验和语感,将这个文字编织出细腻或粗粝的纹理。
可是,在中国式的作文中,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的看图写话,就已经把主题、字数都确定好了,你只需要多用些司空见惯的例子(运动会、名人故事之类),加上各种名人名言,像模像样地组合起来。
这其实根本就排除了像音乐一样寻求无边界的灵感的阶段,也不像建筑师那样需要从审美出发来考虑,而是像工程师那样,从给定的任务和预算来考虑如何完成。没有经过音乐的这个阶段, 也没有经过建筑的阶段, 而是在老师那里得到一张设计图,然后就据此开始铺设管道和地砖。虽然口头上很多人都承认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但是他们被直接按工程师甚至泥瓦匠来使用:
建筑师是决定“做什么”,工程师是决定“怎么做”。
所以在学校的写作,(假如那也叫写作的话),其实是一种限定的框架内的解决方案。那所谓的作文, 就难免从“创作”的“作”变成“造作”的“作”了。
如果这第一步预写作这个部分没有足够的自由, 那么孩子们一开始写作,就好像是带着镣铐跳舞。 虽然对受过训练的成年人来说,这在某种程度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对于心智能力还在发育中的孩子, 带着镣铐还能跳什么舞,按照看守的要求勉强走个几步就好了。
这样,孩子们实际上就错过了真正的写作学习中可能蕴藏着的乐趣。比起测验题、科学实验,写作可能是孩子们惟一能完全掌控的事情——包括角色、措词,以及情节转折。
当然这个预写作并非给孩子留够时间这么简单,相应还要配合各种思考图和讨论技巧。 这其实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一套启发体系。
但是,如果不能给孩子足够的构思时间和思考自由,这种启发,也只能变成一种限制性很大的诱导而已。
然后呢,就就是打草稿阶段。 其实,在我们的传统作文教育中,虽然也要求孩子打草稿,但是对于孩子来说,每写一遍都很辛苦,能不写尽量不写。
像上面所说, 写作实在是对人的能力的最大挑战。何况对于还不熟练地掌握写字和认字技能的孩子来说, 在这么复杂的要求下,当对大脑输出的要求超过了它的能力时,它就会变得很低效。一旦大脑被迫超负荷运转以满足生产需要,就会导致学业上的输出衰竭。
这有点像一个行驶在六条道的车流驶进了一条单行道的隧道,交通一下子拥堵,所有的车辆不得不停滞不前。孩子可能一时想不起自己想要写的,或者灰心丧气、焦躁易怒、坐卧不安。不管是哪种情况,他都可能放弃尝试或者被另一种活动所打扰。
在孩子的写作过程中:
一方面,他可能快速而丰富地产生各种想法并将其编码为语言;
另一方面,他却可能努力地控制手指去写出文字但效率低下。
其结果就是,他把大部分注意力都分配给了写字,这就导致了他忘记、简化或无意识地中断了句子的结构的与自己的思考。所以很多孩子写出来的文章,都比在头脑中原来预想的篇幅过短,内容过于简单和“幼稚”。
所以,如果像现在这样要求一两节课的时间完成一篇看起来完整并且达到字数,而且又书写清楚文从字顺的作文,孩子哪里还能打什么草稿,只能使用现成的模板,甚至套用以前写过或者别的地方读来的文章。 这就会变得要么极度缺乏创意,要么无法修改草草收尾的典型作文。
这种现象,我们可以借用编程的一个概念“过早设计”来描述:
过早优化(premature optimization)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我认为,我们应该对“过早设计”(premature design)也抱有同样的担忧,不要太早决定一个程序应该怎么做。
如果你预先承认规格设计是不完美的,在编程的时候,就可以根据需要当场修改规格,最终会有一个更好的结果。
假如我们确实是把写作看做是一种创作,而不是一种堆词砌句的工程的话,则应当向绘画学习打草稿的智慧:
一幅画是逐步完成的。通常一开始是一张草图,然后再逐步填入细节。但是,它又不单纯是一个填入细节的过程。有时,原先的构想看来是错的,你就必须动手修改。无数古代油画放在X光下检视,就能看出修改痕迹,四肢的位置被移动过,或者脸部的表情经过了调整。
而第三阶段的修改中, 最重要的是所谓的“同伴编辑"(出自英文Peer Edting)。简言之就是同学之间的互帮互评。
因为即使是成年的写作者,也难以发现自己作品的缺点,这就是为什么白居易要读诗给老妪听的原因。
可是,如果只交给老师修改,老师会下意识地从成年人的角度出发,侧重字句的美化。而只有具有同等心智发展水平的同伴来评定,小作者才能确认,自己想要表达的想法和故事,是否真的能透过笔下传达给伙伴们。有了这样清晰的读者意识,他才会把注意力集中到故事的编造和语言的生动上,尽量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传达给真正的听众,而不是下意识地使用高级词汇,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赏。
这里面当然也有很多技巧。 但是,老师能否赋予足够的时间和自由给学生,听取他们之间看似幼稚的意见呢?
最后的两个阶段就不细讲,但是和前面三个阶段一样,看似简单,其实有颇多讲究之处。 这五个阶段走下来,写一篇文章耗时就要增长很多。 所以, 使用这样的过程写作法,也可以说是效率很低的。如果接受的话, 就是要放弃传统教学中那种急着出成品, 急于做测试的习惯。 所以,也许在现有的教学进度考核下, 是不能也, 非不为也。
可是,急急忙忙地训练孩子堆砌出一篇又一篇谁都不会看第二次的文字,从长远来看,不就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吗?
在谷歌和facebook里, 每天应付事务性工作的人被称呼为Pseudo worker(伪工作者),他们通过不动脑筋的忙碌来掩饰低成果。 如果考虑到写作训练的长远效果,那么,我们的老师会不会沦为Pseudo teacher“伪教育者”,孩子们会不会沦为Pseudo Learner“伪学习者”、Pseudo writer“伪写作者 ”呢?
哈哈,现在我想起中国高中作文的英译了, 可以叫做Pseudo Essay吧。
在六十年代,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武术基础上,李小龙由于采用现代训练方法,以一人之力在世界形成了功夫热。
而同时在练习武术人口更多的大陆,则放弃了格斗这样的本质功能,武术发展成只能表演的套路,越来越苍白无力,到现在几乎已经没有人观赏了,走到了一条死胡同。
而几乎同时,本来对于中国来说是外来项目的乒乓球,则由于采用了现代化的精细训练,而成为中国的国球。
跳绳则是国手们的强项,1分钟内跳100个双摇是必备素质。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十岁出头的小队员要参加比赛必须要通过跳绳测试,一般1分钟要跳50个双摇以上。
国家队经常在训练中把乒乓球台涂上厚厚一层蜡,让队员们练习在打蜡球台上打球。由于打了蜡的球台变得更滑,球的线路变得难以控制。
这些都是立足于医学、生理学、运动学等科学基础之上的现代训练方法。
所以表面上我们讨论的不同的写作训练法好像是中西方之间的差别,其实是现代和中世纪的差别。
如果不加以改变,我们的孩子们在学习写作时,就好像泡在那个小学数学中常见的一边进水一边出水的水池里,一边流入的,也许是更多的词汇,更准确的语法,更多的故事和名言, 而一边流出的,则是思想、创意、激情和信心了。
在现代, 写作能力已经不是一种精英化的能力,根本不应局限于某些特别有写作天赋的孩子,而是应当成为每个人驾驭未来人生的必备工具。
在一本经典的商业数据《重来》里, 有一段关于写作能力重要性的论述,非常有冲击力:
▲HireBetter Writer
如果你要从一堆人中决定出一个职位的合适人选,雇那个写作最厉害的人。这个人不必在乎是不是营销人员、推销员、设计师、程序员,无论是谁;他们的写作技巧会对此有益。
因为一个好的写作者不单是有根好的笔杆子。清晰的写作体现其清晰的思路。优秀的写作者懂得沟通。他们让事情易于理解。他们会站在别人的立场想事情。他们知道什么该省略。 那是你在任何求职者中都想看到的品质。
写作在现代社会正在东山再起。看看有多少人用 e-mail 和短信而不是用电话交谈。看看有多少交际是发生在即时信息和博客当中。如今,写作能让好主意传播。
听起来很不错吧。 然而,同样都叫写作能力,但是这种能力绝对不是我们学校里学的那种「五十分钟内,写出题材新颖、结构完整,并缀以成语或修辞的文章」的能力。很多成年人往往在意识到这样的社会需求后被迫从头训练,这就意味着青少年时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的极大浪费。
所以,从家长的角度来说, 培养孩子真实的写作能力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不能只托付给学校。
>>>> 延 伸 阅 读
您可以直接点击标题看本文作者此前在爸爸真棒上发表的文章:
《在多长的时间维度考虑问题,决定了你孩子的人生》、《在上风位,和聪明人奔跑》、《学霸与学渣之间的无人地带》、《幸福公民or劳动机器?再看中国和丹麦学生的教育比试》
清华爸+复旦妈打造的原创教育平台
聚焦国际化教育和学习力研究
点击菜单栏,阅读我们为您精选的专栏文章;
或回复以下关键词找到您需要的:
国际教育 | 学习力 | 在美国 | 他山石 | 爸爸说
优学习 | 好习惯 | 特会玩 | 心成长